從什麼時候起,我們之間變得只有一堆堆的數字?
“你化學最後成績是多少?”
“學測要幾分才能進XX大學?”
“你參加了幾個社團?”
她說,“我買了一棟新的房子,很美,ㄧ打開門就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,有時候還會看見松鼠在附近跳來跳去。窗戶打開就可以看見蝴蝶飛舞。”
他回:“喔。”
她說,“我花了八百萬買了ㄧ棟房子!”
他回:“那一定是一個很美很棒很豪華的別墅!”
“你們結婚幾年了啊?”
“你們有幾個小孩?”
“我聽說那位小姐年紀輕輕就離過三次婚!”
就是這樣。數字變得太重要了,就算一個得糖尿病的九十歲老婆婆,可能明天你就再也看不見她的ㄧ個老婆婆,只不過想再多吃一塊餅乾,你也不願意,因為醫生告訴你,她一天只能吃一塊餅乾。於是她哭了,她說,我只是...想要讓自己活的快樂一點...可以請你...拜託你...讓我在吃ㄧ塊吧。他沒有。隔天,他發現老婆婆躺在床上,再也沒有睜開過ㄧ次眼睛,再也沒有要過餅乾。
就是這樣,人們以數字為基礎錄取他們心中的好學生、好職員,甚至以ㄧ年的收入挑選老公。這個世界就是這樣,沒有了數字,什麼也都沒有了。不用數字說話,沒有情境,感覺不出美感,變得無趣。人們以數字衡量全世界,數著自己這一次進步了幾分,數著自己能進常春藤學校的機率,數著自己的學分,數著自己和多少人熱吻過,數著自己手機裡有多少愛慕著,數著鈔票;引以為傲,引以為恥。
我翻開ㄧ本高達6788頁的大書,裡面列滿了全美超過3000所的大學,從加州到紐約,從阿拉斯加到密西西比。她教我:“你可以以你學校排名去找大學錄取率,就會知道你能上的機率。” "40%..... 50.8%........20%..........19%.............7%......" 我待在圖書館8又3/4 個小時,就是這樣耗在這些數字裡,精挑細選挑出了8個我認為還可以嘗試的學校。我還回家,花了3個小時在網路上找了所有的履歷表,ㄧ共有5份,卻有10分論文要繳。
這樣夠詳細了吧?
沒錯,只要把你的學測成績和學校平均成績,參加多少的社團或校隊、上過的資優班、大學先修班、考了多少的專科學測﹝成績順便附上來啊!﹞、和你當過多少小時的義工,只要列上來,大家一起討論,馬上幫你算你是否能進入裡想的大學。真是方便,因為人們對於透露自己的數字和關心別人的數字總是如此熱心。
我想唯一可惜的是,大學不會看ㄧ個高中生ㄧ年抽幾根菸,抽了多少量的大麻,被學校叫到訓導處多少次。
只要輕易的得到某位老師的信任,便輕易的得到一份完美的推薦函。沒錯,因為品行不再重要。
在這些數字裡,只有ㄧ些少數人,始終寧願盡守本分,深深相信的只要相信自己就夠了。只不過,這些少數人口竟然被批為“活在象牙塔”,甚至常被勸告,“請你看看這世界有多大好嗎?”
如果ㄧ個人是如此重視他人的言語,
那還需要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嗎?
“這是我們分手的第五次了。”
如果這麼愛的話,不需要分手到五次。就是因為不適合才會分手到五次。如果愛的話不會整天抱怨東抱怨西,而會因為互相了解而微笑。愛情裡並沒有這麼多的 Drama。也許對方並不是個壞人,只是個不適合的人,會分到五次基本上已經證明了。
這時候,你回答,“你不要以這數字來評斷!”
沒辦法,誰叫數字代表一切?再一起兩個月,分手五次。累不累?
曾經我以為自己有著能讓人放心笑的能力,曾經我想讓不快樂的人開心,越是到後來,越是發現,我沒有這個義務去讓全世界的人開心,也沒有必要利用人性的軟弱面凸顯自己有多了不起。
就這樣,“我的門前都生滿了青苔,他還是沒回來。”變成“我等他等了五十年。”
“這部片好無聊,進行得好慢。”變成“這部變高達六小時。”
我們之間,只有數字。
只有數字能表達我們之間還殘存著關心。